正经人谁记笔记啊,你记笔记吗?反正我不记,如果非要记,也只是在那时刻用来帮助我记忆一下,之后再也不会翻开。

那我为什么要对读过的书做摘录?为什么要摘抄下读过的书的片段并可能留下对这些书籍或摘录的评论?

为什么摘录

摘录帮我把书读第二遍

这里的第二遍不是真的从头到尾把这本书再读一遍的意思,而只是把阅读过程中做过写写画画的地方整理到一起,然后以这些片段为透镜,重新审视整本书。可能没有什么收获,但是大部分时候应当会对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有更多的思考。

摘录帮我记起这本书的内容

有很多的书,在读的过程中,我就已经觉得:这本书我要在xx时候再读第二遍/这本书的作者老人家我有机会一定要去见一面或者合个影。但是一旦读完放下,就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念头,甚至忘记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这有点像和很有意思的学者或者创业者的面谈,或者听戴雨森、肖宏或者谢扬的播客。虽然想要听第二遍,但是至今只有戴雨森的播客听过第二遍,读过第二遍的书则几乎没有印象了。可能只有各种教材吧。

没有把书读第二遍的根本原因是时间的有限。即使再喜欢一本书,在时间稀缺的条件下,有时间时我们大概率也会用来读下一本书。可能会有找不到更多想听的播客(因为高质量播客数量太有限)的时候,但是永远不可能找不到下一本读完会有独特收获的书。

其实记忆是存储了起来的,只是如果没有一些提示,我们想不起来。这有点像llm,一本书在读完之后就已经存到我们的参数里了。

摘录就是给未来的自己提供的prompt。当我遇到xx困难,或者我恰好读到这些摘录,就可以很快想起此前读过的书中的内容。那些书里的宝藏就可以再被消化一次。

我如何阅读和摘录

我如何阅读

阅读的时间空间、阅读的载体和阅读的内容,构成了对我如何阅读的回答。

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环境

我不会在任何时刻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也不会在地铁上或者出租车上读书。不会在很容易就被打扰或者需要注意外界环境的地方读书。在这些环境里我更偏好音乐和播客。

我偏好在图书馆或者家里的沙发上读书,或者在床上,总之是那种可以让我忘记外界环境的地方(硬质的椅子或者办公椅也不太行,读一会我就会分神或者移动到沙发或床上)。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清华的那段时间很少读书,因为清华既没有安静的沙发也没有舒服的床,只有硬质的图书馆椅子、坐着都觉得狭小的床和随时会被打扰的办公室,还有很多老师写了很烂的书还非要你看。。直到我开始做网站赚到第一桶金并开始租房住,才真正重新开始大量深度阅读。(另外,人大图书馆的沙发真的很舒服)

我会在没有任何安排,漫无目的度过时间时大量深度阅读,有时一口气读一天或者好几天。

这种状态很适合阅读和思考,不过也很容易突然被信息流或者短视频的瞬时、大量的多巴胺刺激和注意力吸引给带偏。毕竟只要拿起手机,不管是查菜谱、点个餐或者回女朋友的信息,都会有一堆的触手可及的app仿佛在呐喊着:"打开我看一段视频/看一篇文章吧,看一点点就停止!",但实际上一看就会停不下来(现时几乎所有的大公司app都会把吸引注意力的小视频/小短文整合进app,似乎陷入了某种注意力内卷)。我有轻微的adhd,这种注意力和时间被"骗走"的感觉让我很不爽,因为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是我的短板。

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偏好这种时间分配的方式,还很希望能做一些帮人们实现attention less的东西。毕竟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宝贵对吧,浪费一个人的时间我都觉得不好意思,某些人浪费那么多人的时间更是令人震惊🤯。

结构化地为阅读分配时间,以及把自己置于不需要注意外界的环境里,是我在尝试的解决办法。据说荣格曾有段时间会每周到一个无人的小屋里去过与世隔绝的、完全由自己支配时间的休假生活,以帮助他更深度地阅读和写作(我应该是在deep work这本书里读到的)。为阅读分配结构化的时间很重要,每天到xx时候就是用来阅读的时间,任何事情都别想影响它。否则很容易就发现一天啥也没干就过完了。

另外,如果一天时间什么都没做,即使没有付出任何努力,也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觉得很沮丧,很累。但如果这一天工作的很忙碌(并且不是狗屁工作),那么在睡觉时会很幸福。我发现阅读和写作也有类似的效果,即使本来计划要工作,结果工作没做完但是读了或者写了东西也会感到幸福。

阅读的载体

我使用文石的平板来阅读,这是在女友推荐下买的。此前尝试过Kindle,但还是文石的阅读体验更好哈。

我在tg上部署了一个bot,给他发送书名就会帮我找到这本书的equb版本。

我之前不怎么读英文书,因为读起来太慢,吸收效率又低,直到我发现owen做的沉浸式翻译有一个翻译equb电子书的功能,可以制作出质量很高的双语电子书。owen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这个功能应该是触动他做沉浸式翻译的原点,确实很好用!之后我也想尝试阅读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书,即使没有被翻译成英文或者中文。感谢owen开发的工具,让我有能力阅读的范围大大增加了。巴别塔都要被他轰塌咯!

阅读的内容

我阅读的英文书:中文书大约是3:1的关系,我认为和绝对数量/题材都有关系。

至于题材,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学的,因为我喜欢,并且因为受过正儿八经社会学训练能看得懂大部分,这帮助我看到人生的多样选择、看到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社会结构,让我拥有更好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体验很不错。

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创业的,因为我喜欢,并且里面有很多作者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作者花了几百万美元的代价得来的,或者帮作者挣到了几亿美元。这些书读起来会有很多收获,而且几乎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得到。

偶尔也会读一些亲密关系或者女性学的书,这部分是因为兴趣和受到女友的影响。小说也会读,但不多,除非很有意思。

我如何做摘录

文石平板的摘录导出功能并不好使,如果你在书上标记了横线,那等你读完就会发现,根本没办法导出全部的划线片段。感受到这个不便之处之后,本想给文石提供反馈的,但是找了一圈也没看见提交反馈的入口。让我觉得我之后做产品一定要留一个提交反馈的入口(哪怕只是用libredesk搭一个工单系统呢)。

不过好在文石提供了一个把手写笔记导出为pdf的功能,会导出所有的做过笔记的页,我因此会尽量用手写笔来划线。读完一本书后,导出pdf再传到电脑上,就可以很方便地做摘录了(文字不方便复制的话可以用bob插件,这是macos上的一个翻译插件)。在摘录时再对自己之前划线的地方做一些筛选。

对于任何一本书,要尽量强迫自己最终只保留5-15处摘录,不能超过15处,也不要少于5处。太多了意味着这本书给我提供的收获并没有足够重要的地方,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重要的地方(即使naval宝典也没那么多吧)。太少了则要么是我读的不够仔细,要么是这书写的实在垃圾(或者翻译很垃圾,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读原版书的双语翻译版,即使有翻译的版本也更偏好原版),在这种情况下,做摘录也没意义。

最后,就是摘录一定要公开,这和我在关于里写的原因是一样的。如果不是公开写作,最终就不会写了。(即使公开写作也只是多了一个激励而已)

理想的阅读时间

一天1小时以上,3小时以下,我认为是理想的阅读时间。不到一小时的话,还没进入状态就停止了,超过3小时的话,会挤占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了,也不太像是长期主义的做法。

不过我也还在探索,所以这里的时间可能还会更新。

顺便说一句,只要在打工,或者说在给其他人当劳动力杠杆,就很难拿出时间来读书了,赚到的钱大概也只能够满足基础生活需要(但其实1万和2万月收入支撑的生活品质没那么大区别)。线性地拿时间换钱是短期主义的,我不是说挣钱是最重要的追求,我在说的是挣钱没那么重要,至少短期来看。(没钱吃饭、没钱买保险或者没钱看病是另一回事哈)